Something you might want to know about us.
Don't be hesitated to contact us if you have something to say.
顯示具有 1984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1984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Somebody’s Watching Me (by Rockwell)

| | 2010年12月9日 星期四
|

對於第一次聽到 Somebody’s Watching Me 的朋友來說,可能會以為這是流行樂天王 Michael Jackson 的作品。嚴格來說,這首作品確實跟 Michael Jackson 有關,不過真正的主唱卻是另外一位藝人,而他的名字叫做 Rockwell。這位大家可能不是那麼熟悉的藝人其實來頭並不小,是當時 Motown CEO Berry Gordy Jr. 的兒子。雖然貴為 CEO 之子,但是 Rockwell 隱姓埋名並靠著自己的努力而獲得 Motown 的一紙合約。Rockwell 的首張專輯 Somebody’s Watching Me 於 1984 年發行,專輯中有許多作品來自於 Rockwell 自己的創作 (包含同名單曲),而同名單曲更獲得同門師兄 Michael Jackson 與 Jermaine Jackson 的跨刀相助。雖然礙於經費的關係,Somebody’s Watching Me 的音樂錄影帶顯得有些粗造,不過單曲依舊獲得 Billborad Hot 100 的亞軍以及 R&B 榜的冠軍,甚至在英國也有第六名的成績。盡管 Somebody’s Watching Me 讓 Rockwell 有了很好的開始,但是 Rockwell 後來的作品並沒有辦法持續製造佳績,讓 Rockwell 僅留下這首膾炙人口的作品。Rockwell 當年不依靠父親的關係闖蕩樂壇固然充滿志氣,但是如果他當年做出了完全不同的決定,或許今日也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吧。

 

原始音樂錄影帶。

 

DJ BoBo 的 Somebody Dance With Me


Lovergirl (by Teena Marie)

| | 2010年10月10日 星期日
|

人稱 Lady T 的 Teena Marie,自1979 年推出首張個人專輯 – Wild and Peaceful。剛出道的時候,Teena Marie 因為擁有強而有力的嗓音而被許多樂評誤解擁有非洲裔的血統。Teena Marie 不但從事自己單曲的創作,就連專輯的製作也不假手於他人,因此她的專輯可說都是自己理念的完全發揮。她在 80 年代推出了不少的專輯與單曲,其中銷售最好的一張專輯當屬 1984 年推出的 Sartchild。今天要跟各位分享的 Lovergirl,正是收錄於 Starchild 這張專輯,擁有 Billboard Hot 100 #4 的成績,是 Teena Marie 成績最好的一首單曲。這首單曲在 1984 年終排行榜名列第 29 名,第 28 名則為 Billy Ocean 的 Loverboy。兩首名稱相似的單曲前後排名,也算是一種另類的趣味了。

 

 


People Are People (by Depeche Mode)

| | 2010年9月20日 星期一
|

Depeche Mode 成立於 1980 年,以電子合成樂器風格為主,在當時是雄霸一方 (英國) 的樂團。雖然他們在美國市場的成績並不算出色,但是他們依舊被 Q Magazine 評為有史以來最為流行的電子樂團,可見得其地位之重要性。Depeche Mode 在 80 年代推出一連串的排行單曲,而今天要跟各位分享的這首單曲 - People Are People 收錄在他們於 1984 年所推出的專輯 – Some Great Reward。People Are People 是專輯中的第一首單曲,在英國排行榜擁有 Top 4 的成績,是他們單曲中最好的成績。但是這首單曲的意義不僅於此,People Are People 更是他們第一首 Billboard Hot 100 排行單曲,成績為 #13。音樂錄影帶由戰爭片段與團員演出的畫面交錯出現,這個版本被稱為 Single 版本,此外還有另外一個被稱為 Different Mix 的版本。儘管這首單曲的成績不凡,但是團員之一的 Martin Gore 卻公開表示這首單曲並不符合 Depeche Mode 的精神,甚至日後在現場演出的機會中也不曾表演過這首單曲了。

 

原始音樂錄影帶 (Single Version) 在這裡。

 


One Night in Bangkok (by Murray Head)

| | 2010年9月8日 星期三
|

Murray Head 是一位英國歌手兼演員,他最為膾炙人口的作品就是這首收錄在音樂劇 Chess 中的單曲 – One Night in Bangkok。Chess 音樂劇由 Tim Rice 編詞,編曲的部分則由 ABBA 的兩位 B (Björn Ulvaeus 與 Benny Andersson) 所操刀。在這樣堅強的組合下,這首單曲不但獲得許多地區的排行冠軍,在 Billboard Hot 100 也有 #3 的成績。Chess 故事描述兩位分屬美國與蘇聯的棋手之間的對戰,以及一位周旋於兩位棋手之間的女人之情感。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有那麼些許的政治意味存在。儘管大多數的樂友們對於這齣音樂劇可能不是那麼熟悉,不過當聽到 One Night in Bangkok 的音樂響起時,不管你是第一次接觸還是早已熟悉,相信都會被這麼獨特的音樂所吸引。再加上前 ABBA 團員的合音,那還有甚麼好挑剔的呢?

原始音樂錄影帶。

現場演唱的版本,ABBA 在旁邊擔任合唱。


The Day Before You Came (by Blancmange)

| | 2010年9月2日 星期四
|

說到 The Day Before You Came 這首歌,可能聽過的人不多。如果你是 ABBA 迷,或許你聽過的機會就大了些。這首原先由 ABBA 所演唱的單曲,收錄在 ABBA 於 1982 年所推出的專輯 – The Singles: The First Ten Years。雖然專輯名稱是 The First Ten Years,卻也是 ABBA 唯一的 10 年,在這張專輯後 ABBA 就解散了,而這首單曲也正是最後一首由全體團員所合錄的的單曲。1984 年,一個英國新浪潮雙人團體 Blancmange 重新翻唱了這首單曲,並獲得英國排行榜 #22 的成績。Blancmange 在 80 年代初期出過一些單曲,雖然都不是大賣,但也算的上是排行單曲。這次選擇介紹 Blancmange 的版本,一方面是我個人覺得 ABBA 唱這種風格的歌曲實在不太適合,另外一方面則是主唱 Neil Arthur 低沉的嗓音搭上電子樂真得是夠冷,絕配。

原始音樂錄影帶。

混音加長版。

原唱 ABBA 的版本。


Together in Electric Dreams (by Philip Oakey)

| | 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

之前我們介紹過 Human League 與其靈魂人物 Philip Oakey,今天我要跟各位分享的這首單曲 – Together in Electric Dreams,則是 Philip Oakey 的個人作品。Together in Electric Dreams,收錄於電影 Electric Dreams (台譯神通情人夢) 的電影原聲帶當中。Electric Dreams 的導演為 Steve Barron,他擔任過 Human League 單曲 Don’t You Want Me 的音樂錄影帶導演。因為雙方合作愉快,也因此有了後來這次的合作機會。這首單曲由 Giorgio Moroder 所創作,而 Philip Oakey 僅僅錄音一次就完工,雖然後來在 Philip Oakey 的堅持下又多錄了一次,但是後來發行依舊是採用第一次錄音的版本。儘管過程看起來相當輕鬆,這首單曲在英國最終依舊獲得了第三名的佳績,也難怪 Philip Oakey 會很酸的說 Human League 很多經過長時間孕育的單曲其受歡迎的程度既然還比不上一首僅花費不到 10 分鐘就收工的單曲了。除了 Together in Electric Dreams 外,電影原聲帶當中還有另外一首單曲則是由 Culture Club 所演唱的抒情單曲 – Love Is Love。

原始音樂錄影帶。


Foolish Heart (by Steve Perry)

| | 2010年7月26日 星期一
|

之前我分享過由樂團 Journey 所演出的 Faithfully,而今天要分享的這首單曲 – Foolish Heart,其創作者兼演唱者正是當時 Journey 的主唱 – Steve Perry。Steve Perry 在 1984 年推出首張個人專輯 – Street Talk,Foolish Heart 正是收錄於該專輯中,擁有 Billboard Hot 100 #18 與成人榜亞軍的成績。專輯中除了 Foolish Heart 外,尚包含了 #3 單曲 Oh Sherrie。雖然 Steve Perry 推出個人專輯,但是他與 Journey 依舊維持一定的合作關係直到 1998 年。Steve Perry 到了 1994 年才推出第二張個人專輯 – For the Love of Strange Medicine,作品數量著實不多。但是其以個人身分與 Journey 團員身分兩度進入搖滾名人堂 (Rock & Roll Hall of Fame),可見其演唱功力之高。在 Foolish Heart 的音樂錄影帶當中,導演採用一鏡到底的方式,將 Steve Perry 上台、演唱、下台的演出以最自然的方式加以呈現,更加凸顯了這首情歌的真誠情感。

原始音樂錄影帶。


Caribbean Queen (by Billy Ocean)

| | 2010年7月18日 星期日
|

Billy Ocean 出身於台灣的邦交國之一 - 千里達,童年時與家人一起移居到英國,所以他的演唱事業起源於英國。他的首張個人同名專輯於 1976 年推出,在英國有相當亮眼的成績,但是在美國市場卻沒有辦法獲得樂迷的喜愛。而之後的幾張專輯,更是連英國市場都不捧場,讓 Billy Ocean 的演唱事業陷入了一陣低潮。但是 1984 年所推出的專輯 - Suddenly,不但讓 Billy Ocean 重新回到樂迷的懷抱,而且在美國的排行表現更勝於英國,順利開啟了 Billy Ocean 演唱事業的高峰。在 Suddenly 這張專輯中,首支單曲 Caribbean Queen 由 Billy Ocean 本人與 Robert John “Mutt” Lange 共同創作,順利拿下 Billboard Hot 100 的冠軍,可說是整張專輯成功的最大功臣。這首 Billboard Hot 100、R&B 與舞曲榜的三料冠軍單曲,同時也為 Billy Ocean 贏得一座葛萊美獎,讓 Billy Ocean 名利雙收。事實上,這首單曲還有其他版本的標題與歌詞,分別是 European Queen 與 African Queen,算是各方人馬都不得罪。在 Suddenly 的成功之後,Billy Ocean 順利延續這樣的氣勢,在 80 年代結束前一共誕生了 3 首 Billboard 冠軍單曲,另外兩首單曲分別為 There’ll Be Sad Songs 與 Get Outta My Dreams, Get Into My Car。

原始音樂錄影帶在這裡。

 


What’s Love Got to Do With It (by Tina Turner)

| | 2010年7月2日 星期五
|

上次我們介紹過獲得 8 座葛萊美獎肯定的 Anita Baker,而今天這首單曲的主唱人 – Tina Turner 更猛,至今一共獲得 9 座葛萊美獎的肯定。說到 Tina Turner,最著名的就是她那強而有力的嗓音以及頭頂上的稻草蓬蓬頭造型。Tina Turner 從 1958 年就出道表演,早期的演藝事業是在 Ike & Tina Turner 這個雙人團體中度過。Ike & Tina Turner 由 Ike Turner 與 Tina Turner 兩人所組成,除了是事業上合作的夥伴外,兩人更於 1962 年在墨西哥完成婚禮。Ike & Tina Turner 表現地相當不錯,獲得不少大牌藝人的讚揚,更於  1971 年獲得葛萊美獎的肯定。很可惜的是,70 年代中期兩人的演藝事業跟婚姻關係同時出現問題,進而導致兩人在 1978 年離婚,Tina Turner 並且控告 Ike Turner 有嚴重的家庭暴力行為,甚至日後一直到 Ike Turner 過世前兩人都不相往來。

雖然兩人離婚迫使 Tina Turner 開始個人的演藝事業,但是其實早在兩人離婚之前,Tina Turner 就曾經嘗試在 Ike Turner 的協助下以個人的名義發行專輯,只是效果並不好。而離婚後的 Tina Turner 在 70 年代末期又出了兩張個人專輯,但是成績同樣不甚理想,所以造成 Tina Turner 面臨了痛苦的低潮期。儘管如此,Tina Turner 依舊努力的從事世界性的巡迴演唱,並靠著在其他地區的知名度,終於迫使 Capitol 開始重新檢視 Tina Turner 在美國發行新專輯的可能性。

Tina Turner 於 1984 年所推出的專輯 – Private Dancer,是 Tina Turner 重新回到美國市場的作品,也是一張相當成功的復出之作,在全球都有很好的銷售成績。專輯中一共有 6 首 Billboard Hot 100 Top 40 的排行單曲。而今天要分享的 What’s Love Got to Do With It,同樣來自於這張專輯,是一首冠軍單曲。除了排行成績之外,這首單曲也為 Tina Turner 贏得了 3 座葛萊美獎,因此可以說是 What’s Love Got to Do With It 為 Tina Turner 開啟了個人演唱事業的高峰。

 

 

原始音樂錄影帶,取景於紐約市。

 

另一個版本的音樂錄影帶。

 

現場演唱更具特色。


Almost Paradise (by Mike Reno and Ann Wilson)

| | 2010年6月22日 星期二
|

今天我要分享的這首單曲 – Almost Paradise,收錄在電影 Footloose (台譯渾身是勁) 的電影原聲帶當中。Footloose 這張電影原聲帶中,一共產生了兩首冠軍單曲,分別是 Footloose 與 Let’s Hear It for the Boy,皆是屬於節奏感較重的單曲。而今天要介紹的 Almost Paradise,雖然只有 Billboard Hot 100 #7 的成績,卻是風格截然不同的男女對唱情歌。Almost Paradise 由 Loverboy 的主唱 Mike Reno 與 Heart 的主唱 Ann Wilson 所合唱,在 Ann Wilson 激昂的演出下讓人感受到那種想要緊緊抓住幸福的感覺。或許感情就是這麼神奇的東西,雖然看起來近在咫尺,但是卻又令人難以捉摸。而有勇氣去敲天堂之門的人,就有可能獲得幸福,否則就會再次墜落到平凡的人世間。

原始音樂錄影帶。


Can’t Fight This Feeling (by REO Speedwagon)

| | 2010年5月25日 星期二
|

REO Speedwagon 至今已經馳騁在樂壇超過 40 個年頭,走的是搖滾曲風。他們最輝煌的時期從 80 年代初期到 80 年代的中期,期間一共誕生了兩首冠軍單曲。就像大多數的搖滾團體一樣,冠軍單曲依舊是 Power Ballad 的風格,分別是 Keep on Loving You 與今天要介紹的主角 – Can’t Fight This Feeling。 Can’t Fight This Feeling 收錄在他們於 1984 所推出的專輯 – Wheels Are Turning,至今依舊出現在各式各樣的影視媒體中。這首歌曲描述的是一個男生愛上了一個原是好朋友的女生,在擔心告白會導致友情生變但是又無法克制情感的情形下所產生的矛盾心情。音樂錄影帶看起來有些簡陋,不過對 REO Speedwagon 的音樂錄影帶來說應屬常見的風格。好在音樂很好聽,尤其是鋼琴的聲音讓這首 Power Ballad 擁有異於其他歌曲的特色,錄影帶畫面的缺陷就只好用輕鬆的心情去接受了。

原始音樂錄影帶。

現場演唱的版本。


Cherish (by Kool & the Gang)

| | 2010年5月15日 星期六
|

Kool & the Gang 正如其名,是一個團員眾多的樂團。在 Kool & the Gang 超過四十年的演出生涯中,曲風也經過多次的轉變,包含 Jazz、R&B、soul、funk 以及 disco。聽過他們冠軍單曲 Celebration 的樂友們,可能很難想像今天要介紹的這首單曲 – Cherish 是來自同一個樂團。Cherish 雖然是一首很標準的抒情歌曲,但是單曲一開始浪潮的聲音,再加上漸漸出現的伴奏聲 (吉他與鍵盤),讓這首單曲建立起自己獨有的風格。而團員的優美合音,更讓這首單曲的副歌顯得格外動人。雖然這首單曲並沒有幫 Kool & the Gang 再次奪下 Billboard Hot 100 的冠軍寶座 (僅獲得 #2),但是卻成為 Kool & the Gang 最為人所熟知的一首單曲,同時成為很受歡迎的結婚歌曲。

 

原始音樂錄影帶。


Drive (by The Cars)

| | 2010年5月1日 星期六
|

The Cars 成立於 70 年代中後期新浪潮剛發起的時代,走的是美式搖滾的曲風。1982 年在他們發行完第四張專輯並結束巡迴演唱後,團員們各自單飛並發表個人的作品。1984 年團員們重新團聚,並發表了兩張專輯,之後於 1988 年正式解散。在重組所發行的兩張專輯中,1984 年的專輯 – Heartbeat City 可說是 The Cars 最為成功的一張專輯,包含了 5 首排行單曲,其中兩首更打入了前十名。今天要介紹的這首單曲 – Drive,收錄於 Heartbeat City 這張專輯,擁有 Billboard Hot 100 #3 的佳績,是 Heartbeat City 專輯中排行成績最好的一首,也是 The Cars 有史以來排行成績最佳的單曲。單曲名稱 - Drive 配上樂團的名稱 – The Cars,可以說是一種相當有趣的巧合。除了 Drive 之外,專輯中的其他單曲,例如 You Might Think、Magic、Hello Again,都搭配上令人印象深刻的音樂錄影帶,所以獲得 MTV 電視台的強力播放,因此也都順利締造出不錯的成績。在這些單曲中,Drive 是唯一一首慢板的歌曲,因此就算不是很喜歡搖滾曲風的樂友們,絕對也可以一起盡情享受 The Cars 馳騁的感覺。

 

原始音樂錄影帶。

 

現場演唱。


Through The Fire (by Chaka Khan)

| | 2010年4月9日 星期五
|

Chaka Khan 剛出道時擔任 Rufus 這個團體的主唱,前前後後有十多年的時光。不過在中期開始,她就開始推出個人的演唱專輯。一直到 Rufus 於 1983 年結束之後,Chaka Khan 則是全心專注於個人的演唱事業。Through The Fire 收錄於她在 1984 年所推出的第六張個人專輯 – I Feel For You。這張專輯是她離開 Rufus 後的首張專輯,她在專輯中融入更多的電子與流行音樂的元素,不但獲得了很好的銷售成績,更為她贏得一座葛萊美獎,可說是一張叫好又叫座的專輯。相較於同名單曲優異的排行成績,這首由 David Foster 所編製的 Through The Fire 排行成績其實並不特別出色,僅獲得 Billboard Hot 100 #60 與 R&B 榜 #15 名的成績。雖然名次不高,但是上榜周數卻創下當時的紀錄,絕對是一首相當耐聽的歌曲,更順利成為 Chaka Khan 個人生涯的代表作之一。

 

原始音樂錄影帶。

 

Chaka Khan 與 Gloria Estefan 一起現場合唱。


I Can Wait Forever (by Air Supply)

| | 2010年3月16日 星期二
|

對台灣的歌迷來說,Air Supply 絕對不陌生,甚至可以說在全世界中,大概台灣是他們知名度最高的一個地方了。當然,一個很大的原因可能要感謝當年的余光先生,促成了他們多次的台灣之行。再加上他們以抒情歌曲為主的曲風,更讓他們在台灣受到許多歌迷的喜愛。Air Supply 主要有兩位團員,主唱 Russell Hitchcock 是澳洲人,擁有一副獨特的嗓音,唱起情歌再是適合不過。從 1975 成立至今,已經超過 30 個年頭,但是他們推出的單曲其實並不多,排行成績也多集中在 80 年代初期。他們唯一的 Billboard Hot 100 冠軍單曲 – The One That You Love ,則出現在 1981 年。而我今天要介紹的這首單曲 – I Can Wait Forever,當初並不是收錄在他們的專輯中,而是收錄在電影 Ghostbusters (台譯魔鬼剋星) 的電影原聲帶之中。儘管電影本身與電影主題曲都獲得很大的成就,但是 I Can Wait Forever 卻沒有獲得排行的青睞,甚是可惜。也因此,我特別介紹這首遺珠之憾給各位樂友們欣賞。

 


Smooth Operator (by Sade)

| | 2010年3月2日 星期二
|

在介紹今天的歌曲之前,我要先做個簡單的英文解釋。Operator 在英文中通常指的是接線生,但是 Smooth Operator 跟接線生可是一點關係都沒有。Smooth Operator 指的是油腔滑調的人,而且是那種對女生油腔滑調的男子。解釋完了,所以這首歌曲講的就是一個跑遍全國 (coast to coast, LA to Chicago) 、到處欺騙女性感情的男人,最後落得悲慘下場的故事。在原始長達 8 分多鐘的音樂錄影帶中,可以看到整個完整的故事內容。

Sade 嚴格來說是一個團體,但是同時也是女主唱的名字。女主唱是奈及利亞裔的英國藝人,除了演唱也從事歌曲的創作,而她正是 Smooth Operator 的創造者之一。Smooth Operator 收錄於 Sade 在 1984 年所推出的首張專輯 – Diamond Life,是這張專輯中所推出的第四首單曲,也是他們最為人所知的一首單曲。在其漫長的演唱生涯中,Sade 一共只推出了六張專輯,但是這幾張專輯在英美的專輯榜上都有不錯的表現,可算是走質不走量的團體。Smooth Operator 在 Billboard Hot 100 有 #5 的佳績,女主唱渾厚的嗓音搭配上此曲的音樂,不僅令人回味再三,更讓人有隨著音樂擺動身體的衝動。

 


Desert Moon (by Dennis DeYoung)

| | 2010年2月20日 星期六
|

Dennis DeYoung 漫長的演藝事業幾乎都在 Styx 這個樂團中度過,不過他在 80 年代時趁著 Styx 樂團低迷之際推出過幾張個人專輯,其中首張專輯就是於 1984 年所推出的 Desert Moon。同名單曲幫 Dennis DeYoung 獲得了 Billboard Hot 100 #10 的佳績,更成為 Dennis DeYoung 個人演唱生涯的代表作。很可惜的是 Dennis DeYoung 個人演唱事業並不算成功,甚至在 1999 年正式離開 Styx 後也沒有甚麼突出的表現,讓這首緬懷年輕時代那股勇於夢想的傻勁的單曲更顯得有幾分貼切。

 

加長版的音樂錄影帶。


I Just Called To Say I Love You (by Stevie Wonder)

| | 2009年12月24日 星期四
|

流行樂壇有幾位表現相當出色的盲眼藝人,目前當紅的應屬 Andrea Bocelli。但是除了 Bocelli 之外,還有幾年前已經過世的 Ray Charles 以及今天要介紹歌曲的主唱人 – Stevie Wonder 也都是響噹噹的人物。Stevie Wonder 從 60 年代初期就以 12 歲的稚齡獲得個人首支冠軍單曲,至今仍以近 60 歲的高齡活耀於演藝事業。在數十年的演藝生涯中,前半段的 Stevie Wonder 在排行榜上擁有相當傲人的成績,擁有無數的冠軍單曲與冠軍專輯。到了後半段時期錄音室作品推出的速度明顯趨緩,而排行榜成績也不盡搶眼。雖然在排行榜上的成績不盡人意,但是在各音樂獎項上的表現可是毫不手軟,更順利於 1996 年拿到葛萊美的終生成就獎。

今天要介紹的這首歌 – I Just Called To Say I Love You,出自於 1984 的電影 - The Woman In Red (中譯紅衣女郎) 的原聲帶,由 Stevie Wonder 一人包辦編寫、製作與演唱的工作。這首歌除了順利幫助 Stevie Wonder 再添一首冠軍單曲外,也獲得金球獎與奧斯卡金像獎的肯定,可說是 Stevie Wonder 最為膾炙人口的一首歌。雖然獲得商業上極大的成就,但是因為這首歌採用大量合成樂器搭配輕快的曲風與 Stevie Wonder 其他歌曲的風格明顯不同,因此也遭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評。然而批評再多,也無損於這首歌的成功。只要能夠獲得共鳴,就是好音樂,沒有甚麼對不對,或是應不應該這種徒具形式的爭議。

 

原始音樂錄影帶,影帶中可見 Stevie Wonder 的招牌搖頭動作。老實說,跟打電話的動作搭配起來有些不協調。


Like a Virgin (by Madonna)

| | 2009年12月4日 星期五
|

在 80 年代的巨星中,除了 Michael Jackson 是所謂的流行天王外,另外一位不可忽視的藝人就是流行天后 – Madonna 。Madonna 在 1982 年推出首張同名專輯,之後靠著精心設計的穿著帶領起一股風潮。但是她的音樂成就卻開始於兩年後所推出的第二張個人專輯 – Like a Virgin,這也是她的第一張冠軍專輯。同名單曲不但順利成為冠軍單曲,而且至今仍是 Madonna 經常演出的一首曲目。這首歌不只對於 Madonna 意義深遠,對流行音樂也是很重要的一首歌,所以在 2000 年被 Rolling Stone/MTV 選為百大流行歌曲的第四名。除了 Like a Virgin 外,專輯中的另外一首單曲 – Material Gril 更是直接唱出拜金女孩的心聲。而兩年後的另外一首單曲 – Papa Don’t Preach 則是觸動了未婚生子的敏感話題。當時的 Madonna 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形象,雖然有點離經叛道,但是卻勇敢追求自我。不管這是不是她本人性格的寫照,這樣的印象確實吸引了眾多的歌迷,順利地在流行樂壇佔領一席之地。

不論 Madonna 有多少負面消息,但是能夠長久以來抓住歌迷的脾胃,甚至帶領流行的風潮,著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不過當年甜美與叛逆的形象,已經被美艷與性感所取代。而稍帶童音的嗓音,也已經轉變為低沉的嗓音。唯一不變的是 Madonna 引領話題的能力,才能夠讓她在變化多端的流行樂壇屹立不搖。接著我們就來回味一下由當年剛出道的 Madonna 所演出的 Like a Virgin。

 

 

原始音樂錄影帶由 Madonna 穿著結婚禮服跟一隻獅子(?)共同演出。

 

1985 年現場演唱的版本,當時的 Madonna 塑造出年輕、甜美卻又叛逆的形象。表演過程中夾雜了 Michael Jackson 的 Billie Jean。

 

20 年後 Madonna 的現場表演版本。以這樣的高齡要詮釋 Like a Virgin,實在是高難度的挑戰。Madonna 的聲音已經低沉許多,尤其歌曲中那聲招牌的 “Hey” 已不復見。對我個人而言,這樣的表演已經原味盡失,而且也無法表達出歌曲的含意,甚為可惜。


Last Chrismas (by Wham!)

| | 2009年11月24日 星期二
|

 

之前我介紹了一首公益歌曲 – 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再加上聖誕節已經快到了,所以接下來就應景地介紹一首幾乎每年聖誕節都被迫複習多次的老歌 – Last Christmas。這首歌是在 1984 年由 Wham 所錄製,在音樂錄影帶中,George Michael 與 Andrew Ridgeley 兩位團員分別帶著自己的女朋友入鏡,只不過整體的感覺我倒覺得蠻像是台灣的卡拉 OK 伴唱帶,就是故事跟畫面對不太起來。

這首歌當年在英國只獲得了單曲榜的第二名,並不能算是一首很突出的歌曲。但是也許是因為歌名有 Christmas 字眼,所以造成了這首歌特殊的地位 (就跟台灣的恭喜發財每次過年都要複習是一樣的意思)。而這首歌也經過很多後人的重唱或改編,其中不乏改編成舞曲的風格。此外,就像當年許多偶像團體的下場一樣,Wham!並沒有維持很久,在一年多後 (2006年初) Wham!宣布解散。單飛後的 George Michael 依舊有亮眼的表現,而 Andrew Ridgeley 則失去了表演的舞台。

 


 

追蹤者